“家”字溯源
2011-02-21 16:44
“家”字溯源
● 丁永林
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阖家团圆的日子。说点什么呢?就说“家”吧。
家,上面是“宀”,音mián, 亦读bǎo,象形,取房屋屋顶及其两侧墙壁之象,本意为房屋,现多不单用,而是作为偏旁使用,称宝盖儿;下面是“豕”,音 shǐ,本意“猪”。
上溯到古代,青铜器铭文、甲骨文、金文中的“家”字均为房屋内有一猪的象形,并且是一头公猪。所以,《说文》说:“家从宀,豭声。”豭音jiā,即公猪。

青铜器铭文中的“家”字

甲骨文中的“家”字

金文中的“家”字

汉瓦当中的“家”字
古代生产力低下,人们多在屋子里养猪以作为食物的积累,所以房子里有猪就成了人家的标志。
按说,公猪凶猛,人们猎得并圈养的多为母猪,为什么在房子里放个公猪来作为“家”呢?
原来,“家”诞生于母系社会时代,在这个“家”里,只有母亲和她的子女。女儿长大成人后,母亲便为她盖一栋房子,让她单独居住,以便接受其他家的男子的夜间拜访和住宿。黎明时分,这位留宿的男子会回到自己的家中生活。待到女子怀孕,日后又生了孩子,那么,这个孩子但认其母,不认其父,与他(她)融合为经济一体的,是舅、姨和姥娘,也许还有姥娘的母亲,这就是整个母系家庭的成员。而男子与任何接待过的女子没有任何经济往来,哪怕是他事实上的孩子的母亲。
据《汉字密码》的解释,远古先人在圈养猪的时候,发现野公猪常在夜晚光临他们的猪圈,并且使他们的母猪怀孕,生下一窝小猪崽。这些不请自来的公猪,就像母系社会时代的男子一样,黎明时悄然离去。
这就是“家”中有一头公猪的原因。
上述婚姻形态,被民俗学家称为“走婚”。历史上,这种“走婚”曾存在了很长一个时期,殷商晚期仍普遍流行在中下层社会,甚至西周早期的周公摄政,都与这种婚俗有关。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才把这种“走婚”视为“淫佚”并加以制止,在巡狩会稽时,刻石明令:“禁止淫佚,男女洁诚;夫为寄豭,杀之无罪。”
—————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