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奇思妙想 激发创新智慧 开拓思维财富 研究姓氏起源 剖析优秀祖先 启迪吾辈奋斗


“小柳条”成致富“金条”

2011-04-30 14:38

他16岁开始离开家乡,只身前往大上海、广州等地打工学艺,回乡创业,让家乡的“小柳条”变成了致富“金条”……他就是安徽省蓼源贸易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戚少猛,今年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要做造钟师,不做报时人”

  “1993年美术专业毕业后,16岁的我不顾父母反对,毅然闯荡大上海,又辗转广州,打过小工,干过推销,开过‘小排档’,后来在老乡的帮助下进入广州白云家具厂,凭着美术专业的功底当上了创样师傅,有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戚少猛说,当看到身边许多打工仔通过奋斗变为老板时,思想再次产生冲动,他决定“要做造钟师,不做报时人”。

  2003年,戚少猛怀揣5万元悄悄地来到广交会上考察,发现外国人都有着追求健康、环保、原生态的消费心理,特别对柳藤草竹等工艺品情有独钟,而自己的家乡正好有这样的资源,结合自己的技术专长,戚少猛确信找到了打开致富之门的“金钥匙”。

  从广交会回来后,戚少猛拿出10年积攒的血汗钱,说服亲朋好友借款,自己又抵押房产借贷,共筹资800万元创办了拥有自营进出口经营权的蓼源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几年来,他带领公司一班人,不断创新产品,逐步研发出了干花、工艺灯具、工艺家具、圣诞礼品等近2万种工艺品,这些产品集实用性、观赏性于一体,受消费者青睐,逐步打开国际市场。

  帮助农民每亩增收上万元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实现带动周边群众共同发展,戚少猛先后筹资2.1亿元在叶集试验区建立安徽省绿源公司和六安市兴源公司、在合肥市建立安徽省洋艺进出口公司,共吸纳4000多人就业,在上海、广州、北京、深圳设立了办事处。近20年的拼搏,对他可以说是梦想成真,实现了成功创业。

  他带领团队不仅为企业创造了丰厚的利润,更是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让“小柳条”变成当地农民的致富“金条”,带动了沿淮地区杞柳规模化种植10万亩,农民每亩可增收上万元。

  “我们通过“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使家家变成工厂,户户都是车间,为沿淮4万多群众特别是残疾人提供了就业和致富的平台,人均年增收3~4万元。”戚少猛感慨地说,“鸦有反哺义,羊有跪乳恩”,多年来,他坚持以回报社会为己任,先后捐赠368万元,用于助学、助困、扶贫、救灾、孤寡老人供养等社会事业。

  “特别让我感到自豪和光荣的是,今年我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戚少猛表示把这份荣誉化为动力,更好地回报社会。(市场星报-赵莉)

—————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