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奇思妙想 激发创新智慧 开拓思维财富 研究姓氏起源 剖析优秀祖先 启迪吾辈奋斗
“当代许慎”李土生
2010-10-05 10:32

“当代许慎”李土生
李土生先生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土生说字》出版座谈会
37平米的房子,一张床,一张写字台,箪食瓢饮,是他对物质生活最高的要求。
看书,思考,写字,用 30余年潜心研究和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他最充实最满意的生活方式。
如此无欲无求的一个人,却在内心强大使命感的支撑下,用长达10年光景,写出了让世人为之惊叹的巨作《土生说字》。 800万字的篇幅,7000个汉字拆解和阐释,在前人许慎《说文解字》的研究成果上,以新思维,新角度论述了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其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10年的日日夜夜,汉字在他的手里又一次获得新生的魅力,汉字文化也由此显得更加广阔丰腴。他的付出,为汉字研究思路的开拓,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继承,汉字文化的弘扬与繁荣等方面都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他,就是“当代许慎”,传统文化的研究学者和专家——李土生。
2008年,李土生被中国妇女报评为魅力男性。
2009年,《中华儿女》将李土生和钱学森、崔世安一起评为年度的中华儿女。
2009年10月16日,李土生的著作《土生说字》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会得到了各界的高度评价和赞赏。
他现任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高级顾问、中国文字博物馆客座研究员、中国书画家研究会副长、中华老人文化交流促进会副会长(养生文化首席专家),首都职工专家教授讲师团专家,北京土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等。
众多的光环之下,李土生依然朴素低调,他现在最想做的,就是将自己的汉字研究成果普及应用到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去。他希望孩子们能够从小通过对汉字文化的学习,了解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热爱、认同并且从中有所获益。李土生说:“我是一个中国人,让世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我的信念,也是我的责任。”
结缘“汉文化”
谈起如何与中国传统文化结缘,李土生总会用一脸幸福的表情给我们讲起他的家乡,他的童年。幼时对那片土地的热爱和记忆,就已经开始孕育他人生中最长远的文化梦想。
1953年12月,李土生在浙江东阳出生,那里景色秀美,气候宜人,人们朴实温婉,勤劳吃苦,李土生也在这种氛围中,生性平和而善良。那个时候,父亲是当地有名的武坛高手,全家人在父亲的影响下都练得一手不错的武术功夫。李土生也不例外,对此深深着迷,武术,便成了他幼年起第一次接触到的中国传统文化。除练武外,李土生自己还学习了气功,边学边领悟,渐渐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亲身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巨大的精神价值。
1974年,李土生21岁,他应征入伍,表现出色,多次受到嘉奖,1978年还因技术荣新记了功。同年提了干,一直在机关任作战参谋。在部队里的18年间,为了研究作战方案,李土生经常要接触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这种实战经历使得他有机会了解到周易风水方面知识,他喜好钻研,通过年复一年的探索和积累,他脑海中传统文化的体系又得以扩充。
东阳这片土地给予了李土生成长的养分和力量,随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日渐深入,他开始拓宽自己研究的领域,从武术,气功,易学,儒学,道学,佛学,研究到中医学,书画,魔术(汉朝出现),他在这些领域中都学有建树,获得不少成绩。李土生对记者说:“中国传统文化在各个领域都是相通的,他说: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就像爬山,爬的越高看到的风景就越美,只有当你真正进入到传统文化的体内,才能感受到它的博大精深。书本上学来的和别人告诉你的只是知识,而自己悟到的便是智慧,这种智慧会直接影响到你今后的人生态度,生活方式。”
知识变成了智慧,智慧让李土生自身受益的同时,更让李土生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肩上的某种责任,“我应该让更多中国人,乃至全世界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1991年,38岁的李土生从部队转业,开始到国内外各地演讲,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时,他发现传承记载传统文化靠的都是文字,每一个文字就有一个故事每一个文字就包含着一部文化史。文字就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只有将汉字研究到位,才能够从根本上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内涵。于是,李土生下定决心,静下心来研究汉字文化。
研究过程的艰难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没有科研经费的支持,也没有学术体制的保护,再加上不会使用电脑,李土生的工作进度非常缓慢。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自己聘用了几个助手协助整理和录入资料,买了几台电脑,几张办公桌,几个书柜,成立了“土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我每天的睡眠时间是三到四个多小时,白天讲课,晚上写书,有时还要接待来访者,十年来,起得比鸡早,睡得比鬼晚。”李土生一般每天睡觉都在后半夜凌晨五六点就赶到公司开始查阅资料,撰写手稿,九点钟开始拆字,给助手们讲字,下午六点下班后还要将当天助手们整理的资料拿回家修改,日复一日。
“有许多人都说我为什么要过如此枯燥的生活,但是我心中就是有一种信念要认真完成这项工作,每天回到家一心就想着赶紧写东西,家里工作室的窗帘都一直没有拉开过。”十年来,李土生读了大量的著作,力图在充分吸收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他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多种角度、多种思维方式破译汉字构形之源流奥秘,并努力做到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而且,他独辟蹊径地采取“解繁释简”的研究思路,不仅破译了每个繁体字的造字理据,而且对简化字的构形也给予了恰切的解释。
李土生常跟助手说:“传统文化如仰山铸铜,煮海为盐,终无止境,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十年一日,李土生居心如止水,为学如流水。下手处自强不息,成就处至诚无妄,而终有所成。他以素朴的语言为每一个汉字写“传记”,他的说字援引经典,融汇文史哲知识,既有文化的厚度,又有学术的高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