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汇聚奇思妙想 激发创新智慧 开拓思维财富 研究姓氏起源 剖析优秀祖先 启迪吾辈奋斗
“茂林十二碗”
2016-06-18 09:47
民以食为天,饮食蕴文化。
话说茂林地方,钟灵毓秀。皖南门户,枕徽襟江。北通宣宁,南达歙黟。多条古道,商贸集散,转运苏浙赣。明清时期科举兴盛,仕宦众多。京官省亲或告老还乡,衣锦荣归同时带来宫廷饮食文化。地理优势与人文优势成就茂林饮食文化“南北兼容,徽京融合”特色。这与当年屯溪徽厨进京大可比肩媲美。
据说茂林人杰、大清乾隆四十九年进士、左都御史署吏部尚书吴芳培,光禄大夫,正一品文官,着红宝石顶戴三眼花翎,九蟒五爪石青朝袍,象牙朝珠加仙鹤补服,出行准乘八抬绿呢大轿。告老还乡之时从京城带回两名家厨,那手艺好生了得。人说“宰相的厨师七品官”,尚书的厨师档次能低吗?
更有潘村大名鼎鼎荣禄大夫潘锡恩,这位大清重臣,嘉庆十六年进士,从一品文官,顶戴花翎蟒袍,朝珠补服皂靴,出门八抬大轿,自是与吴芳培享受同等待遇。在河道总督兼漕运总督(长江∕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兼国家粮运总署专员)任上,治水十年无灾,功勋卓著。告老还乡之时,皇上问其何所欲?答曰:别无他求,惟求御赐宫廷食谱一套,御厨两名,好回家饱享口福,足矣。皇上当即慨允。
你要知道,这潘大人可是曾经的光禄寺卿!这光禄寺卿是个什么官?就是宫廷祭祀官,御膳房总管,皇家接待办主任。这样一位高官美食家,又得宫廷菜谱和御厨,解甲归田之后,焉能不考究饮食文化?传说他带回的那两条蟒蛇就是养大了当菜肴的!
如此一来,茂林饮食既有山水之天然,又得御膳之真传。民间特色,皇家风范。朝野风味融合,遂成茂林饮食之独特文化。菜馆众多,名家辈出。各各身怀绝技,烧得一手好菜。其名牌作品,当推传统大菜“茂林筵席十二碗”。这是茂林几代人精心打造出来的上品,是茂林厨家聪明智慧的结晶。后人继承之,创新之。既共同体现茂林特色,又环肥燕瘦各有千秋。茂林名厨世家吴本良吴波父子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茂林有哪“十二碗”?按筵席出菜顺序,依次为:
子、红烧蹄髈;丑、凉拌;寅、三鲜汤;卯、肠汤;
辰、粉蒸肉; 巳、纯山药汤;午、糊粉;未、子糕;
申、红烧鱼块;酉、卤肉;戌、小炒;亥、漂圆。
为何地支排列?四面八方,象征茂林饮食文化兼容并蓄,博采众家之长。
过去大户人家,但逢红白喜事,必请一班“ 小太婆”(方言,指专职工作人员,有点像现时礼仪公司职员),包括文书、厨子、乐队、杂役人等。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文书动笔,笔墨纸砚,幛轴题款,请柬对联;杂役跑腿,台子板凳,下帖催客,火炮双响。不表。
先说乐队司仪。笙笛胡琴,锣鼓唢呐。迎来送往,钟鼓乐之。除开席迎宾曲,散席送客曲,席中敬酒曲,要锣鼓喧天,管弦齐奏外,整个筵席过程,每出一样菜,都要吹奏一番。根据菜的品种,吹奏不同曲调。有点像饭店跑堂的报菜名,又有点像主持人报节目。那边厢杂役们依次从大门端着茶盘出菜,这边厢铜乐铿锵,工尺嘹亮;丝竹悦耳,悠扬动听,这不是文化是什么?
你想,在这等氛围中宴饮,谁个不是尽兴而欢,一醉方休!等到一场盛宴落下帷幕,宾客们“沉醉不知归路”,于是便“家家扶得醉人归”。茂林乡村的夜晚,充满了鞭炮硝烟的香味和喜庆快乐的空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