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汇聚奇思妙想 激发创新智慧 开拓思维财富 研究姓氏起源 剖析优秀祖先 启迪吾辈奋斗
侗族民居处处都有奇思妙想
2009-09-20 13:17黔东南的侗寨,一般是由鼓楼、萨堂(祖母祠)、戏台、民居、禾晾、禾仓、寨门、凉亭、风雨桥、鼓楼前的歌坪组成。这些建筑中,最重要的当属鼓楼、民居、萨堂和风雨桥。当你走进侗寨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建筑处处都有奇思妙想。
沿着侗乡这一寨子到另一寨子的道上,你会看到一种充满灵气、古风十足的小型建筑,跨过它你就知道你已经走进另 一个寨子了,它就是寨门。寨门是村寨边界的标志,出了寨门意味着你进入了乡野,反之进了寨门则表示着你进入了这个相对封闭的区域。如果你是一个陌生人,那 么从进了寨门时刻起,你便是这个寨子的客人了。
侗族的寨门为“井干式”木构建筑,侗族称之为“现”。一般几十到百来户的侗寨,其寨门都修建得比较朴素,也不高大,大约宽1.6米、高3米左右。比较 大的寨子就要把寨门修建得大一些,装饰也要讲究一些。侗乡的寨门形式大同小异、风格有别,到底有多少种花样,难以统计。
寨门分前、左、右三个寨门或前、后、左、右四个寨门。这要看村寨的大小、通道的多少而定,如高增寨是一个三百多户的大侗寨,寨门有12座,其主要的寨门修建在桥头,十分讲究,门楼顶上有五重檐攒尖装饰,横脊上各塑了两条游龙沿脊攀附。
在四面敞开的环境中,侗家的寨门没有任何防御的功能。从风水的角度考虑,寨门有贯龙脉、通声气的作用,除此之 外,侗家的寨门更重要的功能是它的仪式功能。寨门对于侗家人来说是一个很有文化性的特殊场域,村寨之间的大型交往实际上是从这里开始也是在这里结束的,因 此,寨门不仅只是界标,它更是仪式象征的场所。
链接
居住在黔东南的侗族有“北侗”和“南侗”之分。清水江以南的黎平、榕江、从江等区域的侗族称为南侗;清水江以北的锦屏、剑河、天柱、三穗、镇远等区域的侗族称为北侗。
南侗 三宝侗寨距离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城约2.5公里。它不是一个寨子,而是由上、中、下三个相距近千米的侗族寨子组成,而通常所说的“三宝千户侗寨” 是指中宝侗寨。三宝侗寨鼓楼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清咸丰年间被毁,1891年重建,高达21层。主楼坐北朝南,为三重檐四角攒尖木质结构,不用一根钉子,据 说是世界上最高的侗族鼓楼。
大利侗寨位于榕江县城东面,距县城约23公里。大利侗寨共有5座花桥,其数量之多为侗乡之最。花桥横跨于利洞溪上,分布在大利寨头、寨中和寨尾,以其秀美 玲珑的身姿将大利侗寨装点得更加娇娆。位于寨中的花桥最具特色,亭廊式,木结构,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由寨中侗族老人所建。
南侗 三门塘是清水江边的一个古老而又秀美的侗寨。三门塘依山傍水,总三江九溪之门户,扼内江外埠之咽喉,历史上是外三江的主要木材商埠。全村以古建筑、石文化、树文化、水文化、侗族风情著称于世,是北侗文化的代表村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