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汇聚奇思妙想 激发创新智慧 开拓思维财富 研究姓氏起源 剖析优秀祖先 启迪吾辈奋斗
十二生肖中的文化
2011-01-28 20:36
十二生肖,是俗文化和雅文化的集大成者。它诞生于华夏文明的童年时期,催生了最早的古代数学家、天文学家和历算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为何是12而不是10
作为民俗文化,十二生肖可谓深入人心,但有一个问题值得思索,为什么生肖以12为轮回,而不是10、11或14呢?原始人受到人有10根手指的启发,创造出了“10”这个重要的自然数,十进制也随之出现。但为什么生肖忽略了“10”而使用“12”呢?
实际上,在古代许多序数结构和语言环境中,“12”都并非实数,而是成数,是一个被观念化的数字。比如,南北朝的乐府民歌《木兰诗》中,有“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等,里面的数字都是成数。
但最重要的原因却是,“12”是“天之大数”。《左传哀公七年》中有言曰:“周之王也,制礼,上物不过十二,以为天之大数也。”这段话说明,“12”是与天相关的数字。
古人最早关注的星体大概就是太阳、月亮,其次是北极星(古人认为北极星固定不变)、岁星(今天称之为木星)。对星空的思索和观察,诞生了最早的天文学家,他们发现,岁星运转一个周期需要12年左右,月亮在一个周期(一年)内盈亏12次,与太阳相会12次……
玄妙的“12”,使古人将星体运动规律及现象与寒来暑往、草 木荣枯联系起来,对空间和时间进行了巧妙分割和计量,确定以12回月圆(闰年为13回)为一年,同时也确立了12作为天之大数的至尊地位。而在此前,古人 “以草一青为一岁也”,即利用草木由绿变黄的周期轮转来丈量时间。
十二生肖中被忽视的辩证法
十二生肖与我们如影随形,但由于沾染了平淡无奇的世俗色彩, 以至于我们常常忽略了生肖背后的文化底蕴。举个简单的例子,将十二生肖按顺序排列,以邻近的两种生肖动物作为一个小组进行对比就会发现,每组动物都是一大 一小。比如,子鼠丑牛中,鼠小牛大。不仅如此,每组中的两种动物习性多有相近,仍以鼠牛为例,二者均喜夜间活动,前者于夜间觅食,后者于夜间反刍。同时, 二者又有相反的习性特质,比如,鼠为偷窃食物,牛则耕地而食。而这些表现,恰恰是古人阴阳辩证思想的生动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