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汇聚奇思妙想 激发创新智慧 开拓思维财富 研究姓氏起源 剖析优秀祖先 启迪吾辈奋斗
发明不妨现在“无”字上做文章
2009-08-11 10:23
有和无,是相对而言,有“有”才有“无”,有“无”才有“有”,二者相辅相成。如,有“有氟冰箱”,也有“无氟冰箱”;有“有电的冰箱”,也有“无电的冰箱”等等。本文所说的,在“无”字上做文章,就是相对“有”而言的。提出这个问题的理由是:一是现实生活中,一些带“无”字的产品亟待开发。如,人们穿的袜子,虽然品种繁多,但都存在穿后有脚臭味的问题。人们盼望将“有臭袜”变成“无臭袜”,穿着舒服,又无异味。再如,现在有寺庙的旅游景点,有人烧香拜佛,烟雾弥漫,污染环境。人们希望将“有烟香”变成“无烟香”,让它既能满足一些游客的需求,又能保护环境。再如,吸烟有害健康,但是烟民仍不少。人们期待将“有尼古丁香烟”变成“无尼古丁香烟”,既解烟民的烟瘾,又对身体无害等等。二是人们习惯上往往重视从无到有的发明,而忽视从有到“无”的发明。没有的,发明了,称“填补了空白”;已有落后的,改进了,提高了,只当“小打小闹,小改小革”对待。所以,有必要提高人们在“无”字上搞发明的认识。三是在科技发展史上,虽然带“无”字发明不少,像军事上的“无人驾驶飞机”,医学上的“无影灯”,生活中的“无绳电话”等等,但比起带“有”字的发明显得太少。因此,应重视在“无”字上多做点文章。
初入发明之道,怎样在“无”字上做文章呢?笔者认为:可用反求法,从“有”中寻“无”;也可用精简法,删“有”变“无”。
先说用反求法从“有”中寻“无”。反求法就是运用逆向思维,在物的“有”中寻找“无”。逆向思维是相对正向思维而言。如果说正向思维是“合情合理”,那么,逆向思维就是“逆情逆理”。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虽然同时与正反两方面打交道,但由于人们对正向思维的习惯性,往往只看正向的一面,而忽视其另一面。如果有意识地“反弹琵琶”,用逆向思维去想问题,那么就能摆脱雷同和平庸,从物的“有”中找出“无”的创意,做出标新立异的发明。如,军事上用的子弹,子弹有壳是常理,那么逆常理呢,有人发明了无壳子弹;生活中用的手电筒,电筒有外壳是常理,那么逆常理,有人发明了无壳手电;纺纱织布是常理,有人反常理之道而行之,发明了无纺布;电话有线是常理,有人反弹琵琶,发明了无绳电话;卫生间的便器,为防止异味,设有“反水弯”,是常理,我将“反水弯”变为“无反水弯”制成直排式,取得了节水的好效果等等。有和无是对立的统一,既可以从物的“有”中寻找“无”的创意,也可以从物的“无”中寻找“有”的发明。如,日常用的茶杯,在寻找“无”的时候,发现茶杯需要有过滤网,有人发明了有过滤网的茶杯;发现茶杯中的水需要磁化,有人发明了磁化茶杯;发现茶杯需要保温,有人发明了保温杯;发现茶杯需要制冷,有人发明了制冷杯等等。不管是从物的“有”中寻找“无”,还是从物的“无”中寻找“有”,必须要有善于提问的能力和仔细观察的习惯,只有好问善看,才能从已有的物中寻找出所需的“有”和“无”,才能完成发明创造。
再说,用精简法删“有”变“无”。删繁就简,是对原事物的构成要素进行削减,从而使原事物在功能或性能上获得新的进步。发明初期,由于受到当时条件的限制,产品不可能十全十美,因此对现有的事物,用挑剔的眼光进行审视,找出多余的“有”,毫无吝啬地将其删去,使其成为结构更简单、操作更方便、功能更先进的新产品,使原有的事物提高一个档次,是发明者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方面的例子是很多的。如,电灯上的拉线开关,经过挑剔审视,拉线成为多余,删去它,有人发明了无线开关,像按钮开关、声控开关等;再如,过去的自行车内胎,接缝是内外套接,不但费工费料,而且厚薄不均,挑剔审视这种套接的方法,简化程序,人们改用对接的方法,省工省料,接缝处无痕迹,成了无接缝内胎;再如,过去人们乘公共汽车,都是上车后,向售票员买票,挑剔审视这种办法,删去麻烦,于是有了很方便的无人售票车;再如,过去的沙发、床和玩具等,其内部均需有填充物,挑剔审视这种结构,删去填充物,用空气代替,于是有了无填充物的家具和玩具,需要用时充上气,不用时放掉气,叠后存放不占地方等等。
对有的事物来讲,不但删“有”可成“无”,而且添“有”也可成“无”。如,医院用的“无影灯”,它是在原来一个灯的基础上,又添加了若干灯,按照不同角度组合而成的;再如,笔者曾发明过无溅水桶,过去的水桶,在颠簸摇晃的情况下,桶里的水容易溅出来,当我添加了一个消波防溅的内盖之后,即使满桶水摇晃得厉害也溅不出来。是删去还是添加,应根据发明需要而定。
除此之外,对事物进行组合,也会产生多余的“有”,或可有可无的“有”,这时,删“有”成“无”,能使原事物的功能添加新的意义。如,日常用的伞,将两把伞组合在一起,伞面不动,伞柄做成V型,成为两个伞面一个伞柄的情侣伞,这比一个人一伞或两人一伞更有趣。类似这种情况,还有一瓶饮料,两根吸管,一对情侣共饮,更增加了亲密感等等。
以上所说的方法,必须有可靠的技术支持。当你提出问题,确定创新项目后,技术上的突破变成了重点。如拉线开关,如果解决不了电控技术问题,去了拉线是不行的;笔者在发明直排式便器时,去掉“反水湾”后,是用了别的办法,解决了异味反冒的问题,否则异味满屋,改革是失败的。项目确定后,成败的关键,取决于创造者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