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奇思妙想 激发创新智慧 开拓思维财富 研究姓氏起源 剖析优秀祖先 启迪吾辈奋斗


春节游宣城——谢朓楼

2011-02-09 14:46

  2009年的春节,我是在宣城过的。
  宣城是个小城,但在皖南这一片也应该算是一个较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虽然我来皖南已经多年,而且应该算是半个宣城人了,但说句实话,我对宣城的了解并不多,每次去办事,也总是匆匆而去,又匆匆离开。这次春节期间闲来无事,正好抽空出去走走,却在无意间发现了一些以前没看过的好去处。
  年初一的下午,散步的时候偶尔看到了一个叫“府山广场”的地方,我想这也和全国的许多城市一样,是为市民修建的一处休闲广场而已。拾级而上,却看到广场的尽头耸立着一处高大的古代风格的建筑,当时心里并没太在意,再说已近傍晚,于是便折返回到家中。经过询问,方知那便是大名鼎鼎的“谢朓楼”,那可就是不得不看的地方了!
  第二天上午,我又来到了府山广场。广场上修建了一些雕塑,内容多为反映市井小民的生活,比如磨刀的、理发的等等;另外因为宣城的文房四宝比较有名,象泾县的宣纸、宣笔和绩溪的胡开文徽墨,所以雕塑也反映了这一方面的内容。我对这种风格的雕塑作品是比较喜欢的,记得几年前去北京的时候,在皇城根附近第一次发现了此类雕塑,我便十分地开心。

      
  拍了几张照片后,赶紧向谢朓楼走去。
  谢脁楼位于宣城市区中心陵阳山巅,是一座文化名楼。它不仅是宣城的地方标志,而且也是中国传统诗歌文学的一处标志。谢脁楼历来与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并称为江南四大名楼。
  南齐建武二年(495)夏,有个出身显族、年届30的诗人,逆水乘舟,缓缓抵宣。他就是已经给萧姓的王侯们当了十余年幕僚的谢脁。
  谢朓(464--499) 南朝齐诗人。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宣城太守,故有“谢宣城”之称,后迁尚书吏部郎。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始安王萧遥光谋夺帝位,谢朓不与其谋,反遭诬陷,下狱而死,年仅35岁。
  谢朓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是发展了山水诗。他的诗在 “ 永明体”作家中成就较高,多描写自然景色,并表现政治上不得志的苦闷情绪,间亦直抒政治抱负,如“ 敦本抑工商,均业省兼并”(《赋贫民田》),“ 京洛多尘雾,淮济未安流,岂不思抚剑,惜哉无轻舟” (《和江丞北戍琅邪城》)之属。他善于熔裁,时出警句,诗风清新自然,婉丽多姿,尤以山水诗为最擅长。他是当时继谢灵运,鲍照之后最优秀的作家,人称“小谢”。
  谢脁的文笔托依对应于宣城的景色,产生出一幅幅萧疏淡远、平和宁静、摇曳出尘的写意水墨图卷:“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日出众鸟散,山螟孤猿吟”、“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余雪映青山,寒雾开白日”、“暖暖江村见,离离海树出”、“望山白云里,望水平原夕”……
  “玄晖诗变有唐风”,谢脁在文学史上有“继汉开唐之功”。杜甫称:“诗接谢宣城”、“谢脁每篇堪讽味”。狂傲的李白也“一生低首谢宣城”。沈约称谢眺“调与金石谐,思逐风云上”、“二百年无此作也”。谢脁的融情入景山水诗风,直接影响王维、孟浩然等唐代山水诗人。可见谢眺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特殊的贡献与地位!
  谢眺于南齐明帝建武年间(494年—496年)出任宣城太守,于城关陵阳山顶建造一室取名曰“高斋”,在任期间理事、生活于此。曾作《高斋视事》诗,又作《高斋闲望》、《后斋回望》等诗篇。
  唐初,宣城人为怀念谢眺,于“高斋”旧址,新建一楼,因楼位于郡治之北,取名“北楼”,又因该楼建成时,敬亭山已经扬名,登楼可眺望敬亭山,故又称为“北望楼”。唐代李白曾多次来宣城,登此楼凭吊,赋诗抒怀。《秋季登宣城谢眺北楼》诗脍炙人口,千古传唱。诗曰:“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由于李白之诗广为传颂,故该楼又被为“谢公楼”、“谢眺楼”。此后在楼的周围建有条风、清署、迎春、观风、双溪、怀谢等亭阁。历代文人名士慕名而来,登楼观赏者络绎不绝,赋诗题咏者难以计数。
  可能有许多人并不知道或熟悉谢朓及谢朓楼,但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听说过下面这首诗,至少熟悉其中的几句: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
  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李白到宣城逗留了两年。这首诗就是当时李白与秘书省校书郎李云在谢朓楼上的饯别之作,从诗中可见李白对谢朓的推崇与怀念之情。
  唐代白居易曾随长兄白幼文寓居宣城并作有《窗中列远岫》一诗,抒发登此楼的观感。该诗被当时的宣歙观察使所知,大为赞赏,并举荐其赴京应试,得中为第四名进士,从而步入仕途。直至他晚年还作有《寄题郡斋》诗曰:“……无复新诗题壁上,虚教远岫列窗间。再喜宣城章句动,飞觞遥贺敬亭山。”

      
  谢朓楼经过历代多次修建,也多次更名,如“叠嶂楼”、“高斋楼”、“古北楼”等等。该楼在抗日战争期间(1937年)被日军飞机炸毁。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谢朓楼”是1998年重新修建而成的,它已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