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汇聚奇思妙想 激发创新智慧 开拓思维财富 研究姓氏起源 剖析优秀祖先 启迪吾辈奋斗
科技致富领路人
2011-07-03 10:21这是一本“不寻常”的普通台历,每一页都密密麻麻记着农时农情农需和农技推广安排。 “6月1日:去王寨、赵庄了解小麦良繁产量表现。 6月2日:三大家村高产示范田三亩地抽检实产……”
台历的主人是萧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刘光荣。十多载春秋,他用农技推广架起党和群众的“连心桥”,被农民亲切地称为科技致富的“及时雨”、领路人。
一次危机的成功处置,使刘光荣成为农民“最信赖的土专家”。 2007年,许多农民地里的玉米在生长到六七片叶子时,植株发黑,迅速枯萎。为查明情况,刘光荣卷起铺盖住在地头三天三夜,观察玉米生长过程,终于发出了一种肉眼不易察觉的病虫害,并判定,玉米患上罕见的粗缩病,是受从江苏迁徙到萧县的稻灰飞虱侵害所致。他建议农民推迟玉米播种期,避开稻灰飞虱迁徙时段。果然奏效,喜出望外的农民放鞭炮感谢他。
过去,萧县农民施肥喜欢“一炮轰”,往往是花钱买减产。 2005年起,刘光荣主持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指导农民科学施肥。项目实施之初,刘光荣偷偷取出女儿的2万多元教育储蓄用于购买仪器设备,老伴发现后,气得半个月不和他说话,他却理直气壮地说:“我是项目执行人,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在刘光荣的努力下,测土配方施肥得到推广,“十一五”期间萧县化肥利用率提高4.5个百分点,累计节本增效2亿多元。“2万元换来2亿多元,合不合算啊? ”刘光荣的话逗乐了老伴。
近年来,萧县农产品多年丰收,然而,农民闯市场时接连碰壁:十几车优质韭黄运到兰州市场,因不能提供产品标准,只得原路返回;农民专业合作社赴北京、上海参加农产品展销会,由于没有产品执行标准,被拒之门外……刘光荣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萧县豌豆近20万亩,过去连个学名儿也没有,刘光荣给它们起名为“菜用豌豆”,并制定出《无公害菜用豌豆生产技术规程》。标准化生产赢得市场,目前萧县菜用豌豆远销海外。在刘光荣的主持下,萧县农产品陆续拥有6项安徽省地方标准。
采访中,白土镇农民安中亮开玩笑说:“刘专家,你都快60岁人了,可你每天心里想的,嘴中念的,手上干的,不是小麦大豆,就是大豆小麦,究竟图个啥呀? ”刘光荣憨厚一笑:“让土地变金,让大地丰收,让农业新科技扎根农民心中,这就是我最高兴的事。 ”(记者何雪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