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汇聚奇思妙想 激发创新智慧 开拓思维财富 研究姓氏起源 剖析优秀祖先 启迪吾辈奋斗
秦安县五营乡:夯基础兴旅游产业 抓产业山川共致富
2010-11-08 10:15
——秦安县“走基层、看变化,展特色、推亮点”系列报道之十
五营乡积极实施以川带山,山川互动;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战略,坚持以农民收入为目标,以新农村建设为统揽,以基础条件改善为抓手,兴旅游产业;以产业结构为主线,促收入富民。逐步把该乡建设成为旅游品牌大乡、生态农业强乡、多业并举富乡。
五营乡地处秦安县东北部,距县城45公里,清水河自东向西横穿全境,全乡总区域面积达90.3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8650亩,全乡辖31个行政村,9339户,40188人。闻名中外距今八千年历史的大地湾古遗址就在境内,向人们讲述着华夏先民的古老生活。大地湾遗址位于秦安县东北45公里处的五营乡邵店村东侧,座落在葫芦河支流清水河南岸的二、三级阶地和相接的缓坡山地上,总面积270万平方米,据C14测定,遗址年代距今7800—4800年,文化遗存延续长达3000年。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中共甘肃省委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遗址考古出土陶、石、玉、骨、角、蚌器等文物近万件,发掘房址241座、灶址104个、灰坑和窖穴321个、窑址35个、墓葬70座、壕沟9条,是甘肃省规模最大、收获最丰的考古发现,也是国内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夯基础 积蓄旅游提速发展后劲
基础先行,乡党委、乡政府通过多方筹资,大兴农村公路建设,依托通畅、通达工程,新修农路1414条52公里, 水泥硬化、沙化通村公路22条85.4公里,新修便民路和田间道路近100公里,在雒原和王洼各修建简易泼水桥一座,村村通了水泥路或砂石路,组组通农路。今年,又多方筹资,硬化麻沟、蔡河、雒原、王洼、徐洼、马川等6村巷道1200平方米,硬化水渠1200米。农村公路的建设和小巷道的硬化为兴旅游产业夯实了基础,攒足了后劲。全面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2009年王店、薛李、麻沟等7村群众全部渴上了安全方便的自来水村,今年又规划了覆盖北山片区14村的安全饮水工程,彻底解决了群众饮水难的问题。同时,投资300多万元,对乡政府进行了全面建设,主要包括主体办公楼、综合楼、食堂、车库和十四间平房,总的建筑面积达2900多平方米。
抓产业 优化布局促致富
五营乡农业种植结构单一,历年以种植粮食为主,经济收入来源主要靠劳务和余粮主卖,单一的粮食种植,致使农民增收相对缓慢。近年来,乡党委、乡政府认真落实省、市、县有关农业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优质、高效为目标,以规划为龙头,以政策为动力,以服务为纽带,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使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和农业中介服务组织,提高了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党委、乡政府审时度势,把调整种植结构,扩大林果基地建设作为全年工作的重点,按照幼树铺玉米,小树铺洋芋的思路,利用三年时间,在以王洼、徐洼、何洼、邵店、薛李、蔡河、麻沟等为代表的川道区和以焦沟、麻沟、闫沟、鱼尾沟流域为代表的浅山区栽植体质苹果3万多亩,彻底改变了清水河流域五营乡地域内苹果栽植断带现状,为全乡调整种植结构,发展林果业,增加农民收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了更好地解决种植结构调整,乡党委、乡政府积极探索在果树定植区域内实施以全膜玉米种植为手段的保树增粮措施,通过近几年实践证明,全膜玉米种植既解决幼树生长期间所需水肥、光照、温湿度的问题,又合理利用株行间空地,不减少农户粮食收入,达到抗旱保粮增收和利于果树幼树生长的效果。近三年累计完成全膜玉米种植3万余亩,亩产1800斤,增产效果显著。全膜玉米种植1-2年后,为了不影响果树生长,又探索在果园内种植地膜早熟洋芋,今年,在徐洼等村种植1000亩,亩产洋芋4000斤以上,收入达20多万元,农民增收效果非常显著。
兴养殖 壮大乡域经济总量
该乡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小群体、大规模为重点,按照区域化布局的原则在川区和条件较好的地区大力发展以猪、鸡、牛、羊为主的规模养殖户和专业村。全乡年饲养家禽54万只,家畜2万头,拥有大规模养殖小区三个,2000只以上养鸡大户325户,15头以上养猪大户125户。全乡规模养殖户已达到545户。2007年,在邵店雨子河滩新建成标准化养鸡小区,占地面积50亩,建设标准化鸡舍14栋(包括饲养室、存蛋室、饲料室、育雏室等),入住养殖户7户,养鸡20万只。养殖小区采取市场化动作方式,并实行统一引种、统一鸡舍、统一饲料、统一消毒、统一服务、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的“七统一”管理方式。该养殖小区为全乡的养殖业发展起了典型示范作用。投资14万元在魏山村建成12栋80间规模养猪小区一处,投资16万元在马小村建成7栋90间规模养猪小区,已出栏猪600多头,带动了两村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新注册成立的秦安县古塬养鸡专业合作社不仅能够满足本乡养殖户的各种需求,而且还为周边乡镇、县区规模养殖户提供育雏、鸡苗、蛋肉产品销售、饲料供给、疾病防治、养殖户维权和专业技术培训等多项服务,真正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小城镇建设拓宽旅游空间
乡党委、乡政府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和旅游兴乡的思路,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三清三改四治一提高”为着力点。完成了蔡河村崔河组新村建设和徐洼新村的建设。重点对村内的巷道进行了硬化、对墙体进行了美化,安装了路灯,栽植了香花槐等行道树,村容村貌有了较大的改变,实现了硬化、美化、亮化、净化。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抓完善,五年见成效”的发展思路和“商业、人居、环境、效益”并重的理念,遵循文化协调、以人为本、生态优化、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着力打造办公、购物、旅游为一体的小城镇新模式。区域内拆迁农户25家,拆迁面积达6900多平方米,完成新建面积近1万平方米,总投资达850多万元。按照小城镇建设三步走的建设思路,乡政府又多方筹资50多万元,完成了公路两边排水渠开挖、浇注、和铺盖,人行道的铺设,公共场所的硬化,绿化风景树的栽植和路灯的亮化,逐步建成了邵店商业文化步行一条街,极大的改善了乡镇政府及周边村庄群众的生活条件。为做大做强大地湾旅游产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