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奇思妙想 激发创新智慧 开拓思维财富 研究姓氏起源 剖析优秀祖先 启迪吾辈奋斗


致富绿化两不误

2011-01-28 17:21

山油茶种植悄然兴起

       冬日的良溪村,一片片的油茶林遍布山头,枝繁叶茂。枝头上,三三两两洁白的小花迎霜开放,在凛冽的寒风中散发出缕缕暗香。
       说起油茶,龙泉百姓并不陌生。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烹饪菜肴所使用的油,除了猪油,就是茶籽油和菜籽油。我市民间至今还保持着传统的习俗,坐月子 的产妇只吃山茶油,因为茶籽油可以去火、养颜、明目,还能降低胆固醇,不但对产妇好,对宝宝的健康也有益处。
       油茶树全身是宝。茶籽油因营养丰富,人体易吸收的不饱和脂肪酸高达90%以上,被誉为“东方橄榄油”、“油中极品”。茶油的副产品茶饼能够提取天然茶皂素,用于化工行业,果壳还可用来烧制活性炭。
       “现在已经过了最盛的花期。立冬前后油茶籽成熟时节,茶花开得漫山遍野,可漂亮了。边结果边开花,这是油茶的特性。龙泉有句俗语,叫‘抱子怀胎’,用来形 容油茶最恰当不过了。”1月25日,看着山上郁郁葱葱的油茶林,竹垟畲族乡良溪山油茶合作社负责人雷永砚充满了喜爱之情。
       “这几年,人们对食品要求提高,营养丰富又健康的山茶油越来越受欢迎。市场上,山茶油已卖到每公斤70多元,但还是供不应求。”雷永砚告诉记者,在山油茶 发展前景一片大好之际,良溪村将在对原有600多亩的老树林进行低产改造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引进优质高产良种,争取把山油茶产业做强、做大, 让更多的村民从中受益。

市场呼唤  油茶种植热风生水起

       作为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油茶在我市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据记载,龙泉在900多年前就已开展油茶种植。解放后,我市曾把发展油茶作为解决食用油 问题的重要途径。在上世纪60-70年代曾开展大面积种植培育,最高时曾达到20多万亩。后来,由于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产业,商品市场拉动力不足,油茶种 植效益低下,农民积极性降低,油茶面积逐渐减少。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无公害的绿色森林食品的需求不断提高,色清味香、营养丰富、耐贮藏的油茶深受消费者青睐。茶油市场看好,供不应求 的买方市场和油茶种植、加工可观的利润空间对发展油茶产生强大拉力。得益于科技的进步,我国成功选育出一大批高产稳产油茶良种,集约化系列栽培技术成型过 关,加工技术不断提升,为油茶产业效益上升积累了巨大空间。此外,国家和省、市对油茶产业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出台了许多优惠、扶持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各方 面发展油茶产业的积极性,我市农村再次兴起了油茶种植新高潮。
       2005年以来,我市先后成立了黄茅尖山茶油专业合作社等9家油茶专业合作社。2006年,市林场、黄茅尖山茶油专业合作社的6098亩油茶林基地被认定 为省级森林食品基地。2008年,我市开始实施油茶无公害标准化示范推广项目,创建了“九姑山”、“九天”、“安青山”、“宝溪”等油茶品牌,市场竞争力 不断提升。
       目前,我市油茶面积约有4.5万亩,油茶籽年产量800多吨,年产茶油约200吨,产值约329万元。

政策扶持  助推油茶产业再提升

       2009年,为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确保食油战略安全,我市将油茶产业生产列入十大主导产业,成立了由分管市长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市木本油料作物发展领导小组,并配备了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技术指导,为油茶产业提升项目实施奠定了组织保障。
       我市针对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和油茶产业提升项目,制订出台了《龙泉市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具体管理办法(试行)》、《龙泉市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办法 (试行)》、《龙泉市油茶产业提升项目示范基地建设标准和扶持政策》、《龙泉市油茶产业提升项目示范基地验收办法》,编制了《龙泉市2009—2020油 茶产业发展规划》。
       我市正视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积极联系科研院所,构建科技推广体系,并聘请中国林科院亚林所的研究员为指导老师,以本市油茶产业专家为主,重点开 展新技术发展与转化。乡镇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主要从事技术推广和向林农宣传产业发展政策以及指导林农生产,村一级则组建示范户(农民讲师团),采取多种 经营组织形式进行科技推广,充分调动社会各种力量参与油茶产业提升项目,以合作社、企业和个体大户等形式组织实施,其中以合作社为主进行科技推广。
       通过多层次培训及示范户示范作用和农户间的人际交流,油茶林高效经营技术得到快速传播。2010年,新建油茶专业合作社2家,示范户50户。

科技推广  老树林焕发新生机

       黄茅尖山茶油合作社成立于2005年,有成员108户,有油茶林1098亩,2009年开始种植新引进高产良种500多亩,带动基地面积2000多亩,带 动农户1000多家。2009年以来,市林业局积极争取政策扶持资金,帮助该合作社对600多亩上世纪70年代种植的油茶林进行了低产林改造。
       油茶树耐瘠薄,耐干旱,不怕涝,不怕冻,管理相对较简单。
       “因为天气缘故,去年油茶林减产,我们在林业部门的指导下努力抚育,尽量减少损失。那些经过精心抚育的茶树林,叶子变得特别浓绿,结的籽明显增多,质量也 好,产值仍达30多万元。”黄茅尖山茶油合作社有关负责人郑建波说,两年来,低产林改造的成效已经很明显,充分说明,油茶种植也要讲科学。
       据了解,我市现有的4.5万亩油茶林,多为上世纪70年代种植,由于多为传统方式管理,茶树产籽量提升的空间比较大。我市大力开展油茶先进技术的推广与应 用示范林基地的建设,引导林农对林地进行深挖、施肥,开展枝条修剪和病虫害防治等,着力于以科学培育提升茶籽的质量和产量。
       市林业局高级工程师吴智敏告诉记者,低产油茶林通过深挖、间密补疏、科学施肥等技术措施,将大幅度提高油茶的效益,使林农直接受益。油茶是常绿小乔木,秋 来红果挂枝,冬至花披满树,又是很好的防火树种,在山田间营造生物防火林带时种植油茶,还可以起到防火、美化、经济的作用。

良种引进  农民致富又添新渠道

       只有引进良种高产油茶,才能真正带领农民增收致富。2010年,我市新种植良种油茶1000亩,目前长势良好。
       新建的油茶示范林,充分利用低丘缓坡开发的土地,面积集中连片,道路、灌溉系统健全,为集约经营打下了良好基础。实行集中连片种植,大大降低了土地平整成本,提高了实施效率。2010年,节约土地平整成本320余万元。
       油茶示范林整地采取修筑水平带,挖大穴,施底肥,以农家肥、复合肥等为主。所引进的油茶新品种造林苗木,采用国家审定(或认定)的中国林科院亚林中心培育的长林系列容器苗。
2010年初遭遇罕见的倒春寒,许多油茶林里结成拇指大的茶籽被冻,收成锐减,但仍然没有降低农户们种植山油茶的热情。2011年,全市计划种植良种高产山油茶3000亩。
       在油茶种植培育悄然兴起之际,我市油茶精深加工产业逐步推进。目前,黄茅尖合作社榨油厂新建设的厂房将在春节前完工,由省民宗委等补助、投资50多万元的良溪合作社油茶加工厂厂房也正在建设中。两个厂房的机械化榨油机已经预订,茶籽成熟时即可投入使用。
                                                                                     记者 王苏珍 通讯员 祝健

—————

返回